中国古代的杯子:为何不少没有把? 二维码
中国古代瓷器造型多样,单单杯子就能让人眼花缭乱。如:鸡缸杯、高足杯、压手杯等等。我们喝茶时,或许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形:西式的茶杯都附带有手柄,而中国的茶杯则基本都没有。那么,为什么中国的茶杯不像外国的杯子一样带“把”呢?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造成这一主要现状的来源于哪里? 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,最早发现野生茶树时,是采集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,茶叶作为蔬菜,与饭菜相同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。由此,最初的“茶具”,也就是吃茶的“茶具”就是碗。 中国茶具和其他的食具、炊具一样,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,从共用到专用,从粗到精的一个过程。随着茶类品种的不断增多,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,茶具的制作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。 而之后中国生产茶具深深受到了“碗”的影响,多数不带“把”。为什么说“多数”,因为在17世纪,欧洲人很喜欢中国的瓷器,经常在中国订做茶杯,还嘱咐一定要加“把”。 那中国茶杯为什么没有手把呢? 这主要在于古人的礼与雅。 礼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,古代更是有着分明的等级制度,衣食住行都注重于礼制。 一直以来,中国人认为单手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,而酒礼作为封建礼制社会重要礼仪之一,饮酒应以双手执杯,以表示庄重与尊敬。 如今的酒席上,我们仍然惯用双手持杯与人敬酒,其举措就是古代酒礼的一个礼仪传承。 以盖碗为例,盖为天、托为地、碗为人,暗含天地人和之意。如果仅仅是一个手柄不仅没有寓意,也不美观。 不 方 便 茶盘中需要摆放各种茶具,如果每个杯子都有手柄,则放置起来不方便,会相互碰到。另外,茶具是非常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,每一个器皿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用途和位置,相互制约而互不干扰,体现了“律”的文化内涵。既然是“律”了,重复的设计自然不会出现太多。 不 实 用
大多数的茶都是需要用沸水冲泡的,如果是带手柄的杯子,饮用时手会感受不到茶水的温度,不免烫伤;而没有手柄的杯子,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茶杯,进而判断是否可以饮用。 欧洲国家的茶杯为什么都有“把”呢? 这个还要从中国的盖碗说起: 宋朝的《演繁露》里是这样记载的:托盏始于唐,前世无所有也。崔宁女饮茶,病盏热熨指,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,寘盏于蜡,无所倾侧,因命工髹漆为之。宁喜其为,名之曰托,遂行于世。 盖碗的底托是可以防止烫手的,但是在中国的茶和瓷器进入英国的时候,我们解决水温的盖碗的底托并没有被带过去,因此英国只好把茶杯做成甜酒奶杯的形状,添上一个手柄来解决茶水太烫的问题。后来茶托传入英国的时候,英国的茶杯都已经开始带手柄了,因此就形成现在的样子了。 英国的茶杯 另外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本土文化的影响: 欧洲的茶杯,源于金属酒杯,一般是银或者锡的。这种金属材质的茶杯导热性较好,饮用茶水时会烫手,所以大多有“把”,而且是双“把”。 在文化的交融中,说到底,最终还是会透露出最初的文化底蕴。
文章分类:
行业动态
|